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上海师范大学 转型升级 推进高素质师范生培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4-10-10浏览次数:41

来源:中国教育报(整版报道) 2024年10月10日 12版 高校新风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 转型升级 推进高素质师范生培养




70年师道传承,上海师范大学作为上海基础教育教师的摇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主动转型升级,直面师范生培养高质量发展的三个重大问题:一是学校如何培养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新时代教师;二是如何在多元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中实现师范生培养内涵式结构性调整;三是如何对接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实现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迭代升级。

  “大先生”引领教师培养新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通过大量调研、走访、座谈,分析毕业生在基础教育任教的质量和特点,以及基础教育改革趋势和用人需求,出台《上海师范大学卓越师范生培养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培养改革的整体思路逐渐成型,即“一个原点、三个命题、五个理论和十大举措”,师范生培养模式的系统变革加速推进。

  站稳“一个原点”,明确师范院校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责任担当。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凝聚思想共识,明确教师教育是连接“作为基点的基础教育”和“作为龙头的高等教育”的关键结合点,形成专注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教师系统性培养目标。坚持为基础教育培养骨干教师“一个定位”,扎根基层、转识成智、分寸有度“三个特性”,以具备高尚师德、高阶学科与跨学科素养、智能与信息化素养、实践创新能力、全球胜任力“五大素养”为主线,实现教师教育课程群的重新架构。

  形成“三个命题”,深刻理解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核心竞争力。命题一:在多元开放的国家教师教育体系中,师范院校的立身之本在于其培养的教师具有过硬的“师德和育德能力”。命题二:未来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适应教师角色从简单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知识生产者,从课程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从教学实施者转变为教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独立的“创课能力”。命题三:师范院校必须搭建具有实际操作性的路径,将育德能力与创课的高阶素养内化为每名教师的实践智慧,让师范生实现从明白“教什么”到明白“怎么教”,实现“理论—实践—反思”的螺旋上升,达到“知行合一”。

  建构“五个理论”,梳理教师教育改革从命题到举措的转化逻辑。一是可操作、可评价、可追踪的师德与育德能力培养。学校组建师德研究团队,明晰师德与育德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连续性和情境性,建立支撑师德课程开发的底层逻辑。二是基于高观点的师范生学科课程设计。学校围绕“师范与非师范的学科课程有何不同”的问题,采用“高观点”,即用更高更广的知识体系重新设计师范生的学科课程。三是场景驱动的实践实训。学校搭建了“理实转换”“技能进阶”“综合实践能力培育”三类场景。四是数字化驱动的课堂革命。构建师范生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协同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原型工具,为未来大规模个性化教学做准备。五是以“两个结合”为指导的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牢牢把握教师教育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出“十大举措”,落实将改革理论转化为操作实践的具体路径。举措一,建构“大思政”与师德培养课程群。形成三个层次的课程群,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专论课和个论课,“教育家精神”课程和教育伦理学系列课程。举措二,将人工智能融入师范生培养全流程。实施“人工智能+教育”师范生通识课程,并开发国内首个基于教师教育大模型的MetaClass(元类)师范生沉浸式教学实训平台,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改进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实训效能。举措三,开设师范生项目化学习工作坊。紧密对接基础教育发展趋势,邀请相关专家为师范生掌握前沿教学理论赋能。举措四,推动师范生培养“青蓝工程”。融合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与上海初任教师规范化培训相关赛事,以赛促学。举措五,推动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设立教师教育改革项目,改革课程教学论序列教师的职称评审办法,推动学科教学论教师深入基础教育开展教育改革实验,保证师范生培养与基础教育改革同频共振。举措六,推进多元入口的优秀生源计划。实施“中本贯通”项目、建立上海退役军人学院等方式,保证乐教适教。举措七,建设面向师范专业的微专业群。先后建立体育(小学教育方向)等13个微专业,通过6—8门课程组成的微专业课程,赋能师范生跨学科教学能力。举措八,建设工程导向的科学与STEM教育。建立系统课程模块,为未来师范生培养青少年科创人才提供有效的培养策略。举措九,建立挑战型任务的荣誉学子制度。新设教学竞赛、参与科学项目和论文发表、举办爱心学校等鼓励扎根基层、培养研究素养、磨炼教学技能的评定标准。举措十,建立基于高阶素养的实践体系。与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浦东新区等合作,重新设计师范生实习手册。建设“师范生STEM全球胜任力”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和海外实习基地,拓宽师范生国际化视野。

“大课堂”重塑“三全育人”多场景

  学校作为上海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示范校,强化构建师范生实践育人新格局,通过建立“第一课堂”与生活园区、爱心学校、实践场景、海外体验等有机衔接,推动增强立德树人实效。

  教师入驻、结对共建、朋辈教育,下沉式打造“三全育人”实践园区。学校整合校内外多方育人资源,以队伍入驻为关键,以学生参与为动能,将学生社区打造成思政教育新阵地、师生交流新平台。组织开展“师生面对面”“人生导师”等系列思政教育活动。成立驻楼导师工作室,邀请学院教授、青年教师入驻学生社区,深入一线联系学生。推进教师党支部与学生社区党支部结对,邀请企事业单位党支部与学生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搭建校内外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社区育人的“立交桥”。选拔优秀研究生担任驻楼(兼职)辅导员,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课后服务、假期办学、反哺家乡,常态化建设薪火相传爱心学校。具有30年历史的爱心学校是上海师范大学在常规课堂教学之外,师范生自发开展学以致用和育德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爱心学校主要包括两个样态,一是开展课后服务。通过打造“菜单式”配送、探索“整建制”合作、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服务等多样模式,服务基础教育学校需求,涵盖德育、文化教育、科学教育、体育与美育五大方面。二是利用寒暑假,由学生个人或组团的志愿服务形式,在家乡开设爱心学校。秉持“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的办学理念,从20世纪90年代加强区校联动、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到21世纪扩充爱心学校开办点,把支援西部地区建设作为新的增长点,再到新时代转型发展,建设实践育人德育课程,爱心学校的育人功能与师范生专业学习得到了持续融合。

  研教融合、产教融合、先学后教,嵌入式构建实习实践多重场景。学校通过打造多重实践实训场景,将师范本科生的学习嵌入到实验室、企业、学校的实际应用场景之中。一是鼓励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加入国际知名的科研团队,逐渐形成拔尖人才培养的成熟机制。二是开展“科技小院”“雏鹰计划”,通过进入服务农村、城市的现代化企业学习,引领青年学生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三是改造师范生实践创新素养培育模式,以“产出导向”式学习进行创课式教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无缝衔接转换。

  国外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学校、国际组织,多维度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学校充分发挥国际化特色,通过跨文化体验,培养学生宽阔的国际视野。组织师范生赴国外知名高校和企业,体验世界一流大学和企业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从而形成守正创新的科研大格局;组织师范生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教育学校进行浸润式实习,全面体验不同文化下的教育生态,了解全球教育的差异;组织师范生进入国际组织实习,了解国际组织的运作流程,借助国际组织的平台,深入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模型”改造实践实训全流程

  为增加高校环境下师范生培养的真实场景反馈,2024年8月26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师教育实践实训大模型MetaClass系统,为师范生培养提供全面的实践支持体系、全过程的指导与评价、全维度的数字档案记录教师成长经历,改变单一以微格教室为师范生实践场所的情况。

  打造“大模型”驱动的沉浸式人机交互系统。为提升人机互动中的智能化程度,优化自然交互,增强人机互动的沉浸感,上海师范大学和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共同研发打造模型驱动的沉浸式人机交互新模式。MetaClass系统通过构建高度逼真、具备认知与行为自然交互能力的智能体,精准记录交互过程,智能评估交互技能,形成“交互—评估”一体化的智能平台。当前,MetaClass系统以学生智能体作陪练,打造首个人机融合的师范生培养模式,解决了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缺乏实践场所及教学指导的问题。

  建构人机融合、自适应的师范生培养新模式。MetaClass系统融入到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中,为师范生提供动态的、全新的学习和训练场所。引入MetaClass系统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教育观念的一次大胆尝试,通过模拟多样化的课堂环境和学生行为,鼓励师范生从多角度思考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风险的虚拟环境中,师范生能够尝试创新教学方式,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出188比分直播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教师。

  教师胜任力智能评估大模型与精准推荐。为丰富师范生培养中的个性化指导,结合学生智能体的反馈与教师胜任力评估体系,构建教师胜任力智能评估大模型,并针对反馈的教学问题作精准化推荐,形成“实训—评估—推荐”的教师培养闭环。该模型可以细化教师胜任力的评估维度,结合教学过程数据,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与反馈教师胜任力;基于知行图谱的教学精准推荐模式。构建优秀教学资源库,具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行为,将优秀教学视频标签化,结合教学反馈进行精准推荐。

  人机融合的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将平台融入到师范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让师范生从大学就开始接触真实课堂,让学生智能体伴随其成长,数字化记录教师成长过程,为后续师范生培养计划调整与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在此基础上,学校构建“理论—实践”融合的教学能力课程体系,拉近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之间的距离。

“大思政”融通“多位一体”新生态

  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上海师范大学建构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群、教育家精神培育体系、思政课教学体系组成的“多位一体”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形成了全新立体育人生态。

  建设体系完整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专论课、个论课课程群。学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立足办学特点和学科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持续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同时围绕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探索开设专论课程,围绕习近平总书记188比分直播教育的重要论述开设个论课程。

  开设“教育家精神”师范生必修课,推动师德师风教育。学校在全国师范高校中,面向全体师范生开设“教育家精神”必修课。该课程是“现代师德”素养培育的“‘大思政’与师德养成课程群”的核心课程。课程聚焦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旨在从价值观念和思想品质角度帮助师范生解读和反思新时代要做什么样的教师和如何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好教师,进而与学生的执教能力形成双环互动,引导师范生养成主动探寻行为背后价值根源的习惯,以成长的姿态向成为“大先生”迈进。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采用“双线并行”的设置形式,一方面,通过八次专题讲座的形式,由教育家精神宣讲团的导师们针对于漪等“大先生”的精神进行解读;另一方面,围绕“教育家精神践行成绩单”展开,师范生需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完成诸如“研究一名教育家”“采访一名身边的好教师”“探究一名儿童的生活世界”“担任于漪教育教学思想展示场馆的宣讲员”“举办一次爱心学校”和“参加‘我的教育信念’宣讲大赛”等实践任务,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螺旋交汇中,完成教育家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

  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学校以获批上海市首批“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平台为契机,制定实施方案,努力构建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大思政课”建设格局。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汇聚全社会育人“大能量”。发布《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区)实施方案》,开展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先锋班”共培计划。聚焦馆校合作课程,打造“初心之地百场思政课”。学生走进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上海社会科学馆、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聚力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学校联合江西、内蒙古、新疆等地区院校打造区域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连续主办、协办十届“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层论坛”,深入开展同课异构、共研互鉴的大中小学集体备课会,不断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视野”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

  学校积极借鉴国际经验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创建育人国际平台,同时传播我国教师教育经验,在“走出去”“引进来”的双向互动中,促进师范生培养高质量发展。

  扩大教师教育影响,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由学校主持的“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研究成果显示中国上海教师队伍的12项独特优势,涵盖了职业认同、职前教育、专业发展、专业合作、课堂管理、教学效率等诸多方面。学校成功申请并创建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承担“知识生产、能力建设、技术支持及信息共享”的基本功能。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仅有的教师教育多边专业机构,中心的成立为我国提供了全球高端平台,对可持续地传播我国教育知识经验、服务全球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学校师范生培养拓展了国际化研究新空间。

  丰富教师教育知识,服务全球教育治理。立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通过国际合作将教师教育经验的中国表达与国际通用框架和概念理论相融合,丰富教师教育知识,例如“教师专业发展‘三位一体’互动模式”“协作性自主学习”和“有效线上国际教研”等。上海的数学教学法被英国专家和教师誉为“比布鲁姆‘掌握学习模式’更为合理有效的‘掌握教学模式’”。在开展国际教师培训的过程中,针对外国一线教师难以理解中国教学经验的问题,探索出“四关键”跨国伙伴发展的研修模式;针对来自不同国家教育官员学者的研修,探索出“五要素”文化浸润—对话分享模式;为有效贡献全球教育治理,携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东盟中心等多边平台,努力传播中国教师教育知识经验。相继新增中国—东盟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中亚四国“高技能教师 高技能国家”等项目,进一步将中国乡村教师发展、特殊教育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等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助力全球教师教育发展。

  培育全球教育治理后备人才,建设师范生STEM教师全球胜任力课程。研究开发与建设上海师范大学“STEM教师全球胜任力”课程培养模块,针对STEM专业领域的师范生,系统提升学生的国际素养和全球胜任力水平,助力学生成为国际学校、国际组织、涉外教育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后备人才。在价值观层面,通过课程学习、实践,引导学生将教育行动与中国的世界观、世界的中国观、未来的全球观的塑造相联系;在知识层面,建立对STEM的全球胜任力与知识整合的系统思维的认识,站在全球教育发展的视角,对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生产与实践的现实、趋势形成系统性理解,洞悉STEM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技能层面,掌握STEM分科知识进行整合的理念逻辑、系统思维和具体方法,在全球教育、跨文化背景下,理性应对跨文化情境中的复杂教学问题;在行动层面,学生完成全模块课程学习后能够在多文化情境中开展、领导STEM教学团队合作与实践,提升跨文化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循序渐进的“理论—实践”循环发展,师范生从理解全球教育治理,到在国际学校观察和体验跨文化教育教学实践,到走出国门,走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行教育援助,经历完整的发展历程,成长为合格的能够在国际教育组织和跨文化教学机构中任职的全球教育者。


链接地址: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1bb61f5200ec3698b4104161aa3e47df?from=bnhWM0JqaGxiYW10dmJrUXhvVkp5cFVWZUF2MFBNMkhESml1QXQ4WDNkT3pZclJ6WjIwZEJmdFp0L0JadlRzTg==


https://share.app3.jyb.cn/index/paper/index.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